8岁那年,父亲把我领到老师面前:“孩子不听话,你就狠狠打他!”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闲时花开 Author 刘娜
如果无法解决人心问题,
很多规则其实不值一提。
●●●
文章背景
近日,教育部《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(征求意见稿)》(以下简称《规则》),向全社会发出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。
《规则》明确,教育惩戒权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。
老师在课堂教学、日常管理中,根据学生违规违纪的情形,可采取点名批评、适当增加运动要求、不超过一节课课堂教学时间的教室内站立,或者面壁反省等方式,当场进行教育惩戒。
《规则》强调,针对校园欺凌者,甚至可要求限期转学。
本文,就是在这样背景下,写成的。
01
我
农村的孩子上学晚。
这除了学校离家远,还因为父母忙乱,很多孩子一小就要承担替父母做家务、带孩子的重任。
我妹比我小4岁。我7岁到了入学的年龄,我妹3岁没人哄。爸妈需要干活养家,那时农村没有幼儿园,我妈就和我商量:“要不你晚一年上学?”
我眼巴巴地看着同龄的孩子,背着五彩缤纷布条缝制的花书包,脚底像抹了油一样叽叽喳喳从我家门口穿过,去三里地外的学校上学,还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对我妈说:“上学有什么稀罕的,我要在家带妹妹。”
就这样,7岁的我,扎着小辫流着鼻涕,牵着我妹的小手,继续春天爬树捅鸟窝、夏天下河逮鱼虾、秋天烧火烤毛豆、冬天溜冰打雪仗的乡野生活。
大概也就是从那时起,我和我妹的感情,就在患难与共中,休戚相关,坚不可摧。
以至于后来,我读大学时,家中遭遇困难,高考失利的我妹,拒绝复读,背上行囊,头也不回地坐上南下的列车,就像大义凛然的刘胡兰一样,对我说:
“姐,你只管好好学,我赚钱供养你。”
那一刻,我忽然想起小时候,胖嘟嘟的她拽着我的衣襟,奶声奶气地说:“姐,将来长大了,我也要上大学!”
我妹4岁时,我终于上学了。
开学前一天,我背着我妈用碎布缝的荷叶边花书包,撒开脚丫子在村上炫耀了一番,言外之意:
老少爷们,我疯丫头也要上学了。
开学第一天,我爸骑着那辆叮当作响的二八自行车,载着我去学校报到。还没走到校门口,我们就远远看见穿着方格褂子、扎着马尾辫子的女老师。
女老师教过我哥,和我爸认识。我爸跳下自行车,红着黑脸膛,扯着大嗓门,用尊敬中带着讨好的声音,慌忙和女老师打招呼:
“老师,从今后,孩子就交给您啦,她要是不听话,您就狠狠打她!”
我爸这句话,让我果然挨了打。
02
罚
农村小学,班里的小孩子,全是一准儿光着脚丫子、玩着泥巴蛋长大的野孩子。
大家都是人来疯,大家都是自然野。
刚开始上学时,天不怕地不怕的我,有很多小毛病,比如上课爱说话,作业胡乱写,接老师话把儿,看谁不顺眼就想上前和他干一架。
为此,我被老师打过手心,罚过站墙根,抄写作业很多次。还有一次,因为男同桌嘲笑我长得黑,我硬生生用铅笔尖,戳破了他白嫩嫩的小脸蛋,结果被老师要求围着操场跑20圈。
印象极深的是,我跑完20圈后,发现下课铃还没响,就在操场(位于学校院墙外)旁的玉米地里,逮了10多只蛐蛐,用狗尾巴草串成一串,藏到裤子口袋里,拿回家喂鸡子。
一年级到三年级,被几位老师联合修理后,疯丫头渐渐知道了,上课要专心听讲,作业要书写规范,老师讲课时不能开小会儿,男同桌的白脸蛋需要珍重以待。
进入小学四年级后,我在老师严厉要求和脑瓜突然开悟中,变成了好学生。
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,书写成了班里的典范,竞赛考了全乡第一,就连广播操比赛,我都是因做得极其规范,而当上了领队。
我那没有读过太多书的父亲,再次碰见我老师,离三四百米远,就开始热情地打招呼:
“老师您教的真好哇,闺女越来越懂事啦,以后她要不听话,您只管还狠狠打她!”
后来,我考上了大学,爱上了写作,定居了他乡。偶尔回故乡,碰见白发苍苍、步履蹒跚的老师,提及恩师当年的严厉和教诲,说着说着忍不住热泪盈眶。
但,被故乡的风带走了太多往事的老师,早已忘却当年的罚与爱,只是晃着颤颤巍巍的手说:“你爸是个好人啊,你爸是个好人啊……”
老师终究是老师。
因为,这避重就轻的话里,饱含着需要揣测的深意,也让我想起下面这位同学的遭遇。
03
打
小学五年级时,开始上晚自习。
那时,我们那个贫穷落后的村小学,还没有通电。我们去上晚自习时,都是拿着自备的煤油灯。一晚上下来,鼻窟窿里全是黑煤烟。
有天晚自习,我们班三个男生,偷偷跑到学校门口的农家地里,偷薅了农户种的薄荷叶。
然后,他们用作业本撕下来的纸,把薄荷叶卷成烟卷的形状,用煤油灯点燃后夹在手指间吸,边吸还边小声说“哎呦哟,透心凉,真是不能再凉爽”,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。
当然,他们的表演,被躲在教室外黑暗处的年轻班主任,尽收眼底。
等他们表演尽兴,班主任猛地打开门,拽着他们的耳朵拖到讲台上,拿起黑板上头的戒尺,对着他们仨的屁股,狠狠抽下去。
多年后,老同学碰面,有人说,当年他们每个人被班主任抽了50下,有人说,是30下,还有人说是20下。
不管多少下,他们仨再回到座位上时,一个个都像屁眼里插根棍,弯着腰,呲着牙,咧着嘴,站也不是,坐也不是。
那个年代,没有微信群,没有家委会,孤陋寡闻的家长,更不知道教育局的门朝哪个方向。
但,护犊子,是千百年来血脉传承的自然之爱。
以至,有个男同学回家和父母说了此事后,他妈一怒之下,来到学校大闹一场,撕烂了老师的衣裳领子。
从此后,再也没有老师敢管他。
他被学校和老师孤立,也在退步和厌学中自弃。
又是多年后的一个春节,我回家探望父母,去镇上买水果,恰好碰见他在卖水果。
一看是老同学,他不要钱,我遂了他的心愿,才知道他初中没有读完,就外出打工,后来辗转多地,没挣到什么钱,就回老家开了水果店。
所幸,这些年,父老乡亲在日子好起来后,日常生活和走亲访友都爱买水果,所以他的生意还不错。
“不能和你们比啊,学习好,考上大学,有个正经工作。”他说。
我不知如何回答,尴尬地愣在那里,却又听见他说,辛苦打拼这些年,好歹在县城买了房,俩孩子都在城里读书,将来一定要好好学习,不要像他这样一事无成。
内心五味杂陈中,我又想到了当年挨打的另一个男生。
04
悔
当年,被打屁股的另一个调皮男生,被老师揍后,又被他爸打了一顿。
叛逆的他在极度委屈中,一度非常厌学,偷拿了他爸卖粮食的钱,跑到县城,离家出走了一个星期。
后来,打他的班主任,四处找人,连守三天,把他从县城拽回来,摁到座位上,他才以勉强过及格线的成绩,考上了初中(那时初中需要考试)。
中学后,他成绩渐渐好起来,后来考上了高中,又后来以超常发挥考上了985,再后来他又考上了研究生,如今定居武汉。
我之所以知道他的故事,是两年前,他不知道在哪里读了我的文字,辗转找到我的微信。
微信通过后,他一说出自己的名字,我就想起了12岁那年,班主任把他拽到讲台上,狠狠抽他屁股的事儿。
“那段时间,我不是特厌学吗?”他说,逃学后,班主任在县城找到他,竟然扑通一声给他跪下,难过得说:
“千万千万不要因为反感老师,耽误了你自己的前程。你还小,外面的世界很大,你只有好好学习,才能走出去。”
“你知道咱老师那一跪,我多难过吗?老师把我们打这么狠,要说不恨他,也不可能。但他一跪,我就知道了,他和咱非亲非故的,为啥管咱?不是想让咱出息吗?
老师有错,但老师也有功啊。”
听这个同学说完内幕,我忽然想到一件小事:
我们当年的老师,一直在老家教书。后来,他当我小侄子的班主任。我曾问我小侄子老师暴力不暴力,小家伙笑着说:“脾气太好啦!班里的捣蛋鬼,他根本就管不住。”
时代不同了,老师也老了。
26年前,老师教我们时,不过是年轻气盛、二十郎当岁的毛头小子。如今,教我们后代的老师,也成了两鬓斑白、脾气温和的中年人。
教书和育人、岁月和人生、舆论和环境,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他。
但,打过学生、被家长打但从未离开讲台的老师,可否知道,曾有个学生,因他的惩罚和教育,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
只是,被严师改变命运的那些人,又会如何教育他们的孩子呢?
05
敬
我们家孩子刚上小学时,我曾给他写过一篇文字,叫《致开学:学校也是江湖,人生没有退路》。
这篇全网阅读过亿的小文,写到了对我影响极大的几位老师,也反复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:
好的教育,必然宽严相济。我们不支持变态的体罚,但我们要尊敬保护敢于管教的严师。
所以,如果我的孩子,在学校因为怠慢学业、破坏规矩、欺负同学,而被老师管教和惩戒,不要指望我这个家长,去学校闹,去教育局告。
没有规矩不成方圆,没有惩戒难得教训,没有敬畏难成大业。
如今,我的孩子已经上了四年级,我从来不会像我的父亲那样,对他的老师说什么“孩子不听话,你就狠狠地打他”。
因为,我觉得,这句话里,有着父辈那代人的深爱和期待,也有着他们的愚昧和卑微。
但,我会对孩子的老师说:“请对孩子严格要求一些,我会好好配合您的工作,毕竟我们都是为了孩子。”
我也会拿自己小时候,被老师惩戒的事儿,一一讲给孩子听。我指出他们中一些人的惩戒,过于暴戾和严重,也从不粉饰他们某些人的粗暴,曾让我耿耿于怀多年。
但,我更希望那些来自老师的温煦和伤害,能让我的孩子明白:
千百年来,好老师的灵魂从未更改,他们该多么希望学生好,才不惜自己当恶人。
我也把我同学们经历的人生,在一路陪伴中说给我的孩子听,希望他能从相同遭遇的不同结局中,立体而客观地看待一件事:
生命中,最重要的,或许不是你经历了什么,而是你记住了什么,又是如何铭记的。
如今,在38岁的我看来:
教育,就是父母全然去爱,老师持戒去管,家长和老师彼此信赖,我们的孩子在宽严相济中,拥有更好的未来。
所谓家长的爱,就是用善良和敬畏的家教,引领孩子当一个懂规矩、明事理、辨是非的人。
而不仅仅是,成为一个成功的孩子。
所谓老师的管,就是用教学和师德的修行,影响孩子走上一条学知识、逐梦想、有热望的路。
而不仅仅是,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。
所谓家长和老师的信赖,就是因孩子而相连的这两个弱势群体,不必把自己对教育、对社会、对体制的焦虑和抵触,发泄到对方身上,进而让孩子在撕扯中备受伤害。
而是,家长能看见,老师也是有孩子的家长。老师能看见,家长也是有工作的凡人。我们在彼此体谅和相互尊重中,携手目送孩子走向远方。
而不仅仅是,家长在暴躁中,认定老师都势利,老师在提防中,将家长当敌人。
我们孩子的未来,除了需要这片土地和这个国家出台一项又一项的法规,更需要她从福利保障、薪酬待遇、民生实事上,让大部分辛苦打拼的子民,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和获得感。
唯有如此,面对教育,我们的家长,才能更平和。我们的老师,才能更敬业。我们的学校,才能成就更多大道。我们的民族,才能涌现更多大师。
而我们的后人,才不至于在家校对立中,伸出戾气的拳头,而是在相视一笑中,摊开温暖的五指。
闲时花开(ID:xsha369):作者刘娜,80后老女孩,心理咨询师,情感专栏作者,原创爆文写手,能写亲情爱情故事,会写亲子教育热点,被读者称为“能文艺也理性的女中年,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”。